野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衰而不哀辨析华声在线 [复制链接]

1#
咨询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xtbb/bxbb/m/1535.html

文丨仲伯

我在《湘府咏怀》中有“杏叶潇然落,黄花自在开;枯荷藏绿梦,瘦柳待春来;万物皆复苏,惟人向老衰;霜鬓深几许,与客比荻猜。”之句。一诗友建议将“衰”改为“哀”,一则符合平水韵,解决了“衰”出韵的问题,二则由景生情入理,形成呼应。诗友言之有理,特别是注重打磨平仄和韵律的行家看来,的确尚待完善。但我总有“因韵伤意”的顾虑。本人拙作的特点往往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但经不起推敲,经不得打磨。其原因是麻袋绣花底子太差,即使镶金嵌银也毫无华贵之气。往往是草就几行自爱不已,改成雅句形同陌路,这也是我学诗填词一直不进步的“毛病”。

我之所以用“衰”而不情愿用“哀”字,有如下考量:

一是自然规律“衰非真衰”。冬景咏怀中的“叶落、荷枯、柳瘦”是湘府人都熟知的冬日景象,这种“衰”不是败更不是哀。自然界的玄妙和神奇就在于基于规律的苏复与隽永。眼前箫瑟春来发,四季轮换岂长衰。冬天来了春天一定不会远,叶落荷枯柳瘦是暂时、是过程、是蜇伏、是无奈、是等待。满园春讯关不住,只待惊雷谷雨时。人们往往从自然的演变和更替中吸取能量、懂得尊重,也学会希冀和期待。

二是诗文规律“景由心生”。诗中之景乃情中景、意中景,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样咏春,白居易“莺争暖树、燕啄新泥”,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是巴蜀感怀,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始终怀着同许多湘府人一样的的归宿感、荣誉感和家园情怀,我看到的叶落是潇洒飘然的,我看到的野菊花开是自在惬意的,我看到冬眠的池荷像老母鸡一样孵化着亭亭玉立的花魁,我看到的疏枝瘦柳在风中抖落一身尘嚣向无边的嫩绿招摇。湘府的青山绿水让我留恋,湘府的枯荷瘦柳更让我怜爱、让我震撼。

三是人生规律“老当服老”。人生易老天难老。年少不知老亦不知恼。青春少年“杏花吹满头、谁家翩翩少年足风流”,功成壮年“一日看尽长安花”,花甲暮年“乡音无改鬓毛衰”。人都怕老但都免不了要老。纵使门前水朝西,终将白发唱黄鸡。应该说衰老是一种客观规律,服老是一种理性思维、乐老是一种积极态度、尊老是一种社会美德。站在现代社会的激流中来思考,我认为老是一种姿态、老是一种时机、老是一种自由、老是一种财富。老的姿态是宽厚容人,老的时机是从心所欲的理智,老的自由是不为名利所累的轻快,老的财富是你对财富有了崭新的认知。什么时候你拿得起放不下那说明你未老,什么时候你拿得起放得下那证明你老了;什么时候你无所不能那说明你未老,什么时候你心存敬畏那证明你老了;什么时候你想占“C”位那说明你末老,什么时候你淡出了视线那证明你老了;什么时候你计较名利那说明你未老,什么时候你寄情山水那证明你老了;什么时候你仍记恨一些人一些事那说明你未老,什么时候你只记好感恩那证明你老了。如此老,我愿老。已然老,我服老!

我想辨析的主题思想是“衰非真衰”、“衰而不哀”。枯荷绿梦、瘦柳待春何“哀”之有?老得优雅、老得醇厚、老得豁达何“哀”之有?饮露撷英上下求索何“哀”之有?箫鼓画角白骨青苔已成往事何“哀”之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哀”之有”?“一枝清瘦竿、独钓湘江春”何“哀”之有?“衰”是客观规律,“哀”是主观故意。满目萧瑟之时必有生机盎然之期。这是一种规律与信念。心不哀而泥土芬芳,志不哀而幼苗参天,理不哀而道贯古今,诗不哀而情满潇湘。

“衰而不哀”,是以为答。

己亥年冬至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