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高考浙江省9月联考语文试题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皮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1252.html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穿过林树,鸟鸣于树巅;老妪(ǎo)的扫帚划过门前蜿蜒的小道,似(sì)利器刮过时间的扉页,却又无痕;庭院荒草丛生,梁椽腐朽入泥,一切在宁静中往后退,退回原始。

B.今天我们以坚如磐(pán)石的信心,坚轫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代中国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书写着亘(gèng)古未有的伟大征程。

C.在这场严峻考验中,人们看到了挺立风雨的坚强脊(jǐ)梁,看到了共克时坚的磅礴力量,看到了休戚(qī)与共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人民情怀,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D.嘉兴西塘的潋(liàn)滟波光,流淌着江南水乡的温情婉约;衢州甘(niàn)八都的白墙黛瓦,诉说着千年古镇的岁月沧桑;台州石塘镇的渔家生活,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

“山月随人归”写的其实是人行而非月动。人在行走时,近处可见物换景移,而月亮离我们极远,它与人的相对位置几乎无变化,因此我们看到月亮仿佛没有移动,一直在与人同行。这是最常见的月亮“运动”,几乎人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甲]古人还有“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宋●吕本中)等,也是如此。

[乙]王安石诗中的“月移花影”,反映的则是月亮的周日视运动——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运动。古诗词中关于月亮运动的描写大都属于此类。[丙]例如“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以及“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等,莫不如此。周日视运动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速度较快,月亮位置移动明显,容易被人们察觉。

苏东坡“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如果没有经过无微不至的观察,断不可能写得出来。在此我们不去计较当时的月亮是否的确在斗牛,也无须臆测月之“徘徊”是不是舟楫浮动产生的错觉,以文论事,此句描写的应是月亮相对星空背景的运动。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换景移B.关于C.无微不至D.臆测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建成与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

B.中学生阅读的整本书大多是经典著作,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重读的习惯,还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让学生找到能陪伴终生的书。

C.高级技术专家刘盈嘉的修复团队运用数字技术,对一批老动画片做了颗粒化的清晰度处理,修复了褪色、划痕,尽量保证细节的原汁原味。

D.据现场勘查监测显示,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零星落石;堰塞湖已出现溢坝情况,存在溃堤风险,对下游电站和场镇造成威胁。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3分)

群体冲动行为有时显得极为血腥残暴,有时又极为慷慨和壮烈。正因为如此,群体既可以成为遭人唾弃的刽子手,①。也只有群体,才能义无反顾地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不惜血洒战场。群体的这种易变性使他们难以统治,当公共权力落到他们手里时尤其如此。此外,群体虽然狂热渴望某种东西,

②。他们的思想不能持久,他们的愿望也同样。群体也像野蛮人一样,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容不下什么障碍。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完全不认为会“不可能”或“做不到”;③

,他很清楚自己的言行,绝不可能去焚烧宫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便有了这样的想法,也会立刻遏制住这种蛊惑。

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回答题目。(6分)

(1)为图1或图2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10个字。(2分)选择图,标题:

(2)分别简要分析图1、图2的创意。(4分)

图1:(2分)

图2:(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城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