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哦,香雪》
(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的人性之美
2.分析小说物象的作用
3.赏析小说标题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它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优秀作品笔下的好人一定是善良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如百合花般清丽、纯洁,美好和高雅。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茹志娟笔下的《百合花》和铁凝笔下的《哦,香雪》,感受作家笔下人物的青春浪漫,善良纯洁。
二、阅读课文,感受小说的人性之美
活动1.自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
和心理的句子或片段圈点出来,并小声朗读这些句子。
活动2.小组讨论:两篇小说集中刻画了三个人物:小通讯员、新媳妇和香雪,从他们身上,你读出怎样的人性之美?
参考:
小通讯员:
1.美在真实、耿直和爽快。卫生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说话不会转弯,更不会屈迎,可见性情耿直。
2.美在淳朴、善良和单纯。这是他身上最美的地方。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是一份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珍贵。这些行为体现出主人公的淳朴、善良和单纯的人性美。
3.美更在勇敢、担当和无畏。小通讯员,十九岁,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展现出小通讯员的人性美中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展示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
新媳妇:
淳朴善良,诚挚友爱。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得知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刚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质朴与善良,体现了对革命队伍诚挚爱心,这是特定环境中的中国妇女的人性美。
香雪:
单纯淳朴善良。在火车上,她会注意到其他女生忽略的“皮书包”,她会无畏地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问。她会弄清楚北京的大学到底要不要台儿沟的人,什么是“朗诵音乐诗”。她在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将自己的鸡蛋换来了向往了很久的铅笔盒。但后来在回家路上,想起了那一篮鸡蛋,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便觉得无比愧疚,也体现了这个姑娘的淳朴和善良。
积极乐观,刚毅自尊。别的女生在意围巾、钱包之类的,而香雪只在意铅笔盒;“这是一个宝箱。任何使用它的人都可以上大学,上火车,到处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香雪渴望通过读书走向外面的世界,改变台儿沟的现状,有志气,有一颗美丽的心。
活动3.假如小通讯员、新媳妇和香雪生活在当代,并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请任选一个,为他(她)写一则颁奖词。
三、分析物象作用
活动1.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画出来:
第一次: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第二次: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第三次: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结合相关描写思考探究:文本中“百合花”就是单纯的一种花吗?它有什么深层内涵?
参考:
表层含义: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
深层含义: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小通讯员和我)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所以,百合花,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也是战友之间和军民之间感情纯洁高尚美好的象征。
活动2:
《百合花》善于运用物象“百合花”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哦,香雪》同样也运用了这种方法,请做分析。
参考:
《哦,香雪》运用物象“铅笔盒”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
活动3.
除了“百合花”和“铅笔盒”,课文中还使用了很多物象,请任选其中一个物象分析其运用的妙处。
答案参考:
1.野菊花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
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把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2.馒头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3.“衣肩上的破洞”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读者的心。
四、赏析标题艺术
《百合花》与《哦,香雪》的标题都很有特色,试比较两篇小说标题各自的特点。
参考:
《百合花》:
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的重要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
②以“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表达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哦,香雪》:
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①点明小说的主人公。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
②标题隐含人物品质,“香”是一种气息,代表美好事务;而“雪”是晶莹纯净的,两个字相连,让人联想到“梅花香自苦寒来”,象征纯朴向上的人性美。
③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五、读写结合
情境作文:想象香雪离开十年后重回台儿沟的见闻感受,突出情感冲突,续写一篇小小说。
参考文章:
《归乡》
---《哦,香雪》续写
绿色长龙呼啸驶过一道道山沟。
暖阳倾泻,透过车窗,尽数洒落于侧首凝望的香雪身上。曾经懵懂无知的女孩长大成人,素雅长裙取代绣花布衣,扎起的麻花辫也被披散的及腰墨发代替。
台儿沟,台儿沟,一别经年,你可安好!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故土似乎与灵魂产生强烈共鸣,激起身体阵阵战栗。
“滴当-----”火车靠站,香雪迫不及待取下行李箱,跃下站台,环顾四周。曾经三五成群聚在此处的少女们已不见踪影,难言的失落涌上香雪心头。
“香雪?”一道声音骤然响起,夹杂几许犹疑,又分外熟悉。
香雪循声望去,一人挽髻挎篮,身姿曼妙娉婷,款步朝她走来。定眼一看,她不由脱口而出:“凤娇!”
“怎么回来也不先报个信?”凤娇上上下下打量了她一遍,调侃道,“几年不见,咱们香雪都成大美人了,难怪都说大城市养好女儿。”
“凤娇姐,这几年大伙儿过得怎样?”香雪无奈笑笑,反问。
“这不新政策下来了嘛,大伙儿日子红红火火,”风娇笑道,“不过还有一些女孩像你一样,想用功读书出去见见世面。”香雪若有所思。
凤娇将手腕的玉镯摘下,塞在香雪手里,亲热地将香雪额钱碎发捋至耳后:“你回来姐姐也没准备什么礼物,这枚镯子你就收下吧。”
香雪慌忙推辞,在凤娇一再坚持下不得不先收下:“谢谢凤娇姐。”凤娇摆摆手:“不多说了,我还得给我家那口子帮忙去,你先逛逛啊。”香雪点头应下,趁凤娇不注意将镯子并些许现金放在她挎着的竹篮中,才向家走去。
推开与记忆重合的大门,她望着正费力劈柴的妇人哑然了好一会,嗓音干涩:“娘。”妇人闻声惊喜抬头:“小雪”说罢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半是欢喜半是欣慰地执起香雪的手,双眸中似有泪光闪烁。从屋内踱出一人,正是香雪的父亲,他注视着出落地亭亭玉立的女儿,颤声道:“回来好啊,回来好啊”
香雪看着日光照耀下二老晃眼的银丝,眼角微酸。
时过境迁,姐妹嫁作人妇,父母两鬓苍苍,皆不复当初模样。
与父母一番嘘寒问暖后已是夕阳西沉,她来到昔日卧房,室内装潢如旧,干净整洁,一见便知有人常常打扫。
香雪从床下翻找出一个木箱,小心翼翼打开它,印有两朵马蹄莲的铅笔盒映入眼帘。用手轻抚其上纹路,脑中浮现疾驶的火车,迷离的夜色与沉寂的大山,耳畔萦绕凤娇等人的呼唤------
后来呢?她拼命地读书,成了台儿沟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于是离开了小小的台儿沟。-----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铅笔盒,她才萌生出了强烈的走出取得想法,才会在遇见种种挫折时咬紧牙关坚持,不轻言放弃!
然而,她却将它留在了这儿,除去颜色暗淡些许,铅笔盒再无一处磨损。她盯着两朵洁白无瑕、栩栩如生的马蹄莲,浅浅一笑。
是时候该给它找个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