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菊花,从诗文中看随着中国历史变化的文化含 [复制链接]

1#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更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中菊花都是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君子品性。

古人也喜欢赏菊、写菊、饮菊。

而他们将其文化赋予其身的,就是诗文。

因其花季与其他花类不同,菊花早在先秦就被文人传颂,其著名的就是屈原所做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那时看来,菊花就有隐逸之风了。

到了秦朝,据说在其首都咸阳,甚至有了专门买卖菊花的市场,中华文明有多长,菊花的文化也就有多久远。

但是,起初祖先们种植菊花并非为了欣赏,或者是主要目的并不是欣赏,而是药用与食用。

《神农本草经》里就说服用菊花可以延年益寿,菊花酒还被称之为长寿酒。具体功效有没有暂且不说,毕竟欧洲人在十九世纪还相信木乃伊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呢,反正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那是有的。

在汉朝过去后的晋朝,陶渊明对菊花开始大量注入文化感情了,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是名句,“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句也随着陶渊明的高然的诗文传遍大江南北,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认为菊花高风亮节,开始纷纷种养菊花于用欣赏。(这是菊花主要功效转变的一个大轨迹,其实此段第二句引用的诗词,里面的菊花在下句就被陶渊明拿去泡酒了。)

在南北朝时,一位叫陶弘景的上清派道士对菊花也有研究,可见古人对于菊花的认识不在是在文化上的增加,在自然物理上也在进步。

而到了唐朝,虽然大家想到花的都是牡丹,但是栽种菊花的技术也进步了不少,并且此时出现了白色与紫色的花种,而在唐朝的各种文人骚客怎么能放过这么好看又带着高高文化价值的花呢?

但是其大部分诗人只是对于花的描写,以用来烘托环境或是感情,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诗文也是如此,名家亦如此?谁人带新意?

抱歉,还真有,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

黄巢所做的《不第后赋菊》与《咏菊》两首可谓是咏菊诗名篇。而在此诗之后,菊花就带上了一丝丝坚韧、不屈的品性,也带着一丝丝黄昏日落的气息。

而到了宋朝,菊花主要功能终于从药食转变为观赏花种,宋人爱菊,也善种菊,而第一本记载观赏菊花的著作《菊谱》就出于宋人刘蒙之手。

王公贵族、文人骚客、市井百姓,宋朝人生活中菊花随处可见,吃、饮、药、赏都是菊花的功能,而到了宋朝变迁动荡时,另一首咏菊名作来了,也是本人最喜爱的一首咏菊诗。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仅可以看见那屈原、陶渊明带来的隐逸,也可以看见那黄巢带来的坚韧不屈,而若是看见诗人的生平与时代,那不屈的、傲立在北风(北方入侵者,在也可以看作危险)中菊花的模样(君子模样)就刷的展现于眼前了。

而在此之后,菊花就像宋朝一样,从高兴的盛花变成带着黄昏气息的残花,但却不像宋朝政府一样软弱,而是带着宋朝一些有血性有骨气的君子们的品性,隐士之后,菊花又带上了君子气息。

#不第后赋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