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郑谷绝美诗篇菊花赞朵朵喧妍香满池岸,不
TUhjnbcbe - 2023/7/19 20:35:00

菊花在秋季开放,历经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赋予了其丰富的文化意涵,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归隐田园,以菊花相伴,就体现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的君子之风。漫步古诗中的菊花世界,虽已逾千年,仍会感到菊花的美丽馨香及高洁品质,下面这首唐诗,就是一首景情相生的绝美诗篇。

图片来自网络

《菊》

唐代: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图片来自网络

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农历九月九日重阳佳节,菊花已盛开,枝枝摇曳、朵朵争俏,登高的人们把它插戴于鬓发间。露水润泽菊花,朝阳照射在垂着晶莹露珠的秀菊丛,菊花更加明艳可爱,那缕缕幽香飘满了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瓦松是不是很高。这首咏《菊》诗,诗人表面上是写菊,实际是通过对菊花特有形象气质的描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诗的首句“王孙莫把比蓬蒿”,诗人嘲讽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实际是鄙视那些贵族上层不识人才。“蓬蒿”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菊科茼蒿属草本植物,常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或水沟旁阴湿地上,高二三尺,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品种依叶片大小,有大叶蓬蒿和小叶蓬蒿两类。从外形看,无论是大叶蓬蒿还是小叶蓬蒿,与菊苗都有明显差别,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子王孙们,又如何识得。作者直抒胸臆,为下步写菊花作了铺垫。

图片来自网络

次句“九日枝枝近鬓毛”,承接首句,是对王孙将菊苗看成野生草的打脸,写菊花为人们所钟的价值体现了菊花岂是蓬蒿能比的?“九日”指的是重阳节,我国古代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人们都承袭着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的习俗。到重阳节时菊花已经盛开,蓬蒿虽也能开花,但哪能比得过插在人们鬓发间那枝枝美丽的菊花呢!显然作者的用意在于着力展现菊花的价值,以菊自况。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句“露湿秋香满池岸”,由虚笔转实笔,浓墨重彩写菊花在秋天早晨所呈现的风姿神韵,写出了其高洁的气质。实际露水在傍晚或夜间生成,能见到露湿菊花成规模的景象一般在早晨。诗人写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了池岸,令人心旷神怡!“湿”赋予了菊花分外滋润,“满”表现出了菊花散发的清香无处不在。可说诗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特有的视角描绘出了菊花的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

末句“由来不羡瓦松高”,诗人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用“由来”与“不羡”,使得居高的瓦松在菊花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底气从何来?当然底气正是诗人已经描写的菊花气质。而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它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诗人用菊花与其作比较,意在说明菊花位卑而高洁、无私,而瓦松虽踞高位而无用,作者赋予了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显然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

图片来自网络

郑谷为唐朝末期著名诗人,他七岁能吟诗,可谓才华横溢,但是一上考场就掉链子,从20岁起,连考十余次都名落孙山,年近不惑才中了进士。后来做官,虽时局动荡,人生倒无大起大落。从《菊》诗的寓意推敲,此诗可能作于其步入仕途前。咏物诗不能没有物,诗人借菊花寄寓思想感情,从王孙不识菊花到菊花不羡瓦松,这正是诗人不被赏识,却仍对自己的价值充满信心的写照,体现了诗人若菊花般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谷绝美诗篇菊花赞朵朵喧妍香满池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