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万安山下故乡,睡梦香甜甜二
TUhjnbcbe - 2023/8/2 20:39:00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伊滨人都在看→

万安山局部

◆◆尊师重教◆◆

-----

-----

疯长的小树,枝丫旁逸斜出

咔嚓、咔嚓……

剪刀无情地剪去旁枝

委屈的泪水顺着伤口流下

园丁义无反顾

即使握剪刀的手累的发酸

成材后的树没有痛恨

而是给园丁送上芳香……

——题记

万安山,东西绵延几十里。在伊滨经开区境内,依山居住的村庄有二三十个。据不完全统计,多数村常年缺水,而苇园村是少有不缺水的村庄之一。在我的记忆里,村中的河水,经年流淌,村子四周各有一座水库。灌溉水渠从村中流过。女人们渠边洗衣说笑,男人们汲水饲养牲畜,孩子们赤脚露背嬉水打闹……

水,滋润着土地,土地养育着茁壮的庄稼;水,也滋养着人心,人心彰显着善良的品性。我很喜欢《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要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就要向古人学习。滤去骨子、脾气中的狂躁、功利与好斗……其最好的方法便是读圣贤之书。

苇园村人,虽地处闭塞之山坳,但读书之风甚浓。清代的秀才有之,李家祠堂常常书声朗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有之,教授,工程师,官员常常造福桑梓;村小学,除了公办教师,民师中老偃师高中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年年都有大学录取通知书,在邮差叮当的自行车铃声中送到甚至是茅屋土墙的院落……

学校旧址

现代社会,教育得到足够重视。都说,乡村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苇园村,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里最高大上的建筑,也是学校。

一进校门,偌大的活动场地。距离校门五十米的地方,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教学楼。一层两间教室,窗户宽大,木格子,糊白纸。窗户之间的墙上书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教室内的读书声,震得窗户纸有节奏地晃动,像是对专心读书学生送上的掌声;室外的大槐树下,同学们打陀螺、玩玻璃球、跳皮筋儿的忘我神情,让人似乎看到孩子们如夏天的玉米啪啪拔节,渐渐长高……

哲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其他地方,教师是否“最光辉”,我没有发言权,但可以肯定,在苇园村,教师的“光辉”足以闪耀在每一个村民的笑脸上,闪耀在每户农家的厨房里。

老墙上留下的标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教育得不到重视,老师地位低下。有的乡村对老师缺乏尊重。甚至让老师参加村里的与教育无关的集体劳动。老师吃饭有一顿没一顿。而在苇园村,教师却得到极大的尊重。在我参加工作之后,见到在镇教育办做主任的高中老师。谈起苇园村的教育时,赵老师说,你们村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公办教师都乐意去,在那里心情舒畅,环境和谐,教师的价值能得到承认。

山村,山村,石头多,土地少。可以说,是石头堆里种庄稼。撒一把种子,收一捧粮食。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细米白面的匮乏程度可想而知。那个时候,教师的饭是各家轮流供应。教师的饭,无论轮到谁家都特别重视。“烙油饼,擀捞面,碗里卧着煎鸡蛋”是标配,是常态。

我们姊妹五人,还有年迈的奶奶。劳动力只有父母。在靠挣工分分粮食的年代,我们家每年分的小麦,经常是没到年关就没有了。我大姑家在西安,每年都要带来一些挂面。那个时代,挂面是稀罕物。奶奶身体不好,但也不忍心吃,说要留给老师吃;姊妹几人,望见挂面就流口水儿,但也从不提出吃挂面,都说要留给老师吃。有一次,奶奶得了病,十几天都不见好转。妈妈给奶奶煮了一碗挂面。只一碗!我们几个小孩儿望着那碗面条,心里的馋虫爬满了整个喉咙,整个口腔……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哲理,往往被一些人忽略了。话说严冬季节的晚上,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身体冷得瑟瑟发抖。一旦钻进被窝里,不大一会儿,温暖便传播全身了。这种“暖”表面是被子送给的,其实那是自身的“暖”首先传递给了被子,被子才把“暖”又回馈给了自己。

村民们给足了老师的尊重,老师会尽心尽力地把点拨智慧之“暖”传递给家乡的学子们。课堂上,用心传授知识;课余时间,行为上影响着学生的修养。

真实的故事。我上小学一年级,春天。西安的姑姑来了。城里人,敬仰、亲近。我不离其左右。记得很清楚,那是个下午,我却没去上学,在家里陪着姑姑玩耍。四点多钟,春日的阳光下,班主任李老师站到了我家门前。“走,上学去!”老师严肃又认真。“不,不上学了。”我怯生生地说。老师知道我的心事,不是不想上学而是贪玩儿。于是,动起手来,双手抱起我,往肩上一放,扛起来就向学校走去。

教室的房檐

时至今日,当我提笔写下这段往事时,眼眶里仍然溢满泪水。

学校,距离我家大约一公里。我在老师肩上不停地踢腾,口里喊着“我要下来,我要下来”,泪水、鼻涕流湿了老师的肩膀;不停地挣扎,鞋子上的尘土沾满了老师全身。老师的手始终没有松开,我也一直没有从老师的身上逃脱下来。

到了学校门口,老师才把我放在地上,可能是给我点面子吧。灰溜溜的,我跟着老师进了他的办公室。老师严肃地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木楼板,翻毛大皮鞋。皮鞋与木楼板的撞击声“咚,咚,咚……”,如鼓槌一样,一下下地敲在我小小的心脏上。老师当时说了哪些教育我的话,我大都不记得了。只记住了一个情节,老师口气很重地说:“再不来上学,我就用皮鞋踢你。”同时,脚重重地跺在木楼板上。那响声的波纹,如一根根芒刺,扎在我的脸上、身上、心脏上。我胆怯,不敢抬头。满眼只有大皮鞋,盈耳尽是“擂鼓声”……

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学习本身是痛苦的。树,不修不成材;人,不管难成人。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泼猴。

现在有的教育理念,比如“爱和教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爱”是否不包含“教育”,“自由”,是否不包含“约束”?教育、约束到什么程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课堂上,一位小学生趴在桌子上睡觉,旁边的同学想推醒他。老师制止了:“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需要睡觉。要给他爱和自由。”当我听到这个真实故事的时候,我笑了。笑得泪水沉甸甸的,从两腮滴到书桌上。

我自从被老师“抱”了一次之后,再没有逃过学,连迟到也没有。学习努力,勤奋而不甘落后。闲暇之时,夜深人静,常常回味自己的这段经历。假如,当时老师没有去抱我;假如,老师应付一下,我哭闹时把我放下;假如,老师到学校没有批评教育……哪有我今天的成长!要知道,那个时代农村失学儿童比比皆是。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禹宿谷堆

◆◆民风淳朴◆◆

-----

-----

山的刚毅,强健了骨骼

水的柔弱,融入了血液

风筝飘出了小山村

天高、海阔

线传递着家训村风……

——题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苇园村,山相依,水环绕。由此,培养出村民大山般的自强不息;培养出村民清水般的谦逊利他。村风的形成,如山之增高,不见其长但日有垒土之加;家风的传承,似水之流淌,不闻其声,但时有舟船前行。

苇园村村标一

无论在何地,何时,和苇园村人打交道,热情、务实、肯干、不张扬,是他们身上的修养。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大多走出了山村。年轻人主要从事两大产业,房屋装修和打烧饼。

苇园村村标二

新时代,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室内装修市场广阔,但行业规范混乱无序。本家侄子讲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房主带着他去建材市场买材料,每个老板都很热情。但一报价格,总会比实价高出许多。当他要求老板按实价销售时,老板的眼睛瞪得老大老大,表情中透着惊讶和不解。原来,老板想给装修工留下一些佣金。当房主知道原委后,问他,你为何不要这份佣金?他说,只挣该挣的钱。做人应该本分,做事应该问心无愧……

勤劳的乡亲耕种的田地

侄子家,生活并不富裕。

三个孩子,两个正在求学,一个则是残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司马迁的话符合普通规律,但需要挣钱养家的侄子却没有一味地追求“利”,而是把“本分”放到了做人的首位。

侄子的行为是村子里做装修生意的代表,而不是个例。

三月三,上南山。南山庙会都喜欢。南山庙会,就是指苇园村山脚下的那个庙会。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安山绿意盎然,小溪也从冬天醒来。以苇园村行宫庙为中心的区域,商人云集,踏春者结伴相聚,庙会热闹、壮观。凉粉汤,粉胡卜……各种小吃聚集成市;魔术、电玩……各种娱乐游戏笑声飘飘;野菊花、石磨面……各种土特产秀色可餐。大约一周时间的庙会,参与者络绎不绝,行人连成几里长龙;汽车塞道,汽车蜿蜒到三公里之外的玄奘路上。

万安山石板路

我和几位教授,从村子东边的道路进村,把车停在自家门前,然后步行上山。山道弯弯。春阳暖暖。古道上,石板小径,山上山下相连。这条古道,汉代的隐士通明走过,曾留下了古碑;这条古道,武则天走过,山下的行宫因她而建;这条古道,司马光走过,曾留下摩崖石刻;这条古道,闵交如走过,玉泉寺静心读书的身影依稀可见……我们几人,踏着古人走过的石板路,聊着今日幸福的生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山腰。

烧饼

烧饼的香味吸引了我们的味觉,寻香而去。

人还没到烧饼摊前,“叔,你也来赶庙会啦!”说着,给我们找来一张桌子,几把小凳,然后端来一盘刚出炉的烧饼。

咬上一口,表皮焦脆,嘎吧嘎吧有声;内心儿软绵,丝丝缕缕入胃。麦香氤氲,饥饿感在退却,体力在提升。几位同事都夸烧饼好吃。

民以食为天。现在的洛阳城,说不准,你每天吃的烧饼,就是我们苇园村人打的。启明星高悬,老乡们已经开门和面、点火烘炉;华灯高照,烧饼店前购买者你去我来……

在我们边吃边聊之时,侄子抽空过来坐到我们身边。

我问生意怎么样?生意不错。这是临时支个摊。在洛阳的门店,一天能打几百斤面粉。

当我问起生意经时,他沉思片刻,讲了个真事。

打烧饼,面粉,食用油是主要材料。面粉坚持用大面粉厂的,不了解的小厂面粉从来不用。这些年,地沟油大家都知道。找他推销地沟油的经常有,价格比正规厂家的便宜许多,但他都拒绝了。这些商人笑他傻。他说:“做生意要讲良心。伤天害理的事说到天边儿,也不能做。”

吃食生意,靠的都是回头客。开饭店的,找来了,说苇园人做的烧饼吃着放心;工地的老板,找来了,说苇园人做的烧饼分量足。每天一半的烧饼,都是送给了这些固定的大客户。

现代化的村庄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闪光的语言。有的是朴实的心态,有的是良知的村风传承。走进苇园村,道路宽敞,两层住宅小楼数不胜数。瓷砖附墙、玻璃大窗,空调、天然气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逢年过节,年轻人的小汽车停满街道两旁……

我每一次回家,内心总是暖暖的。看着村里的变化,回味着祖宗留下的故事,苇园村的村风家训浮现脑海:勤劳动,德润身,良心为本;胸襟阔,是非清,昌盛是根。守本分,尊长辈,低调谦逊;勉诵读,重交游,常省自身……

本文来源:焕乎有文章

作者简介

李焕有,男,伊滨区李村镇苇园村人,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委宣传部文明道德大讲堂特聘讲师,洛阳市文学院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对外进行传统文化讲座60余次。曾在《洛阳晚报》《洛阳日报》开设有文学随笔专栏。

本文来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安山下故乡,睡梦香甜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