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阅读教学用六读法
TUhjnbcbe - 2024/7/3 18:21:00

一、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书要读,要多读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卷,下笔如有神”。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最为重要的事;对于语文老师来说,阅读教学自然也就变得最为重要了。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有所感悟,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反复的朗读,丰富的语声和语调,情感的不断体验,能持续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再现课文的情景,不断加深印象。

精彩词句的品读,能快速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放声自由朗读、齐读、默读、轻声读、老师范读、听录音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分小组竞赛读、分男女生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变换交替使用。

现在,介绍一种强调阅读教学的“郑氏六读法”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讲授课文(其流程:生字教学、默读全文并分大段、讲读并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也不同于新课改中的设计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一问到底。它增加了一个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的环节。随着课文分析的逐层推进,每推进一层就让学生再读一次全文,如此循环往复,每节课要让学生读6次课文左右。由于每节课只有45分钟,郑氏六读教学法只适合篇幅短小的文章,如:篇幅短小的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等。其实中学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篇幅短小的,长篇的小说等不多。尝试应用郑氏六读法教学,换一种方式教语文。下面以《爱莲说》为例做展示。

二、“六读法”适合教篇幅短小的文章。

《爱莲说》教学过程实录

(一)第1次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爱莲说》,先把课文齐读一次,预备,《爱莲说》,开始……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找出来。

生:(学生找出3个:蕃、濯、亵)

师:这些字的读音在课文的注解里都可以找到,蕃(fán)、濯(zhuó)、亵(xiè)。我们再来看4个字的读音,颐(yí)、予(yú)、逸(yì)、鲜(xiǎn)。要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不是“臣”字,当中是个“口”。(跟读生字)

点评:生字教学总是必要的,在这一段时间之后,我还听到一个女生把周敦颐读做周敦鸡(音姬)。

(二)第2次朗读课文:破题,解析课文题目,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等.

已没有生字了,我们再把课文读一次。《爱莲说》,开始……

师:我们来看题目《爱莲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说爱莲花的事.

师:基本上对,不过,这个“说”在这里有特定的含义。请看幻灯片。

生:(PPT内容)“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以记事或议论来说明一个道理。常通过描绘事物以物喻人而借物抒情言志。本文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师:本文的作者,请看注解(12),把它读一次。

生: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欣赏多张莲花图片)

(三)第3次朗读课文: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翻译.(理解课文大意,把不懂之处提出来.)

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及背景,把课文再齐读一次。

师:由于是古文,要想把它弄懂,就必须把全文逐字逐句翻译疏通下来。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搞接龙翻译。以座号为次序,从一号开始,每人翻译一句,如遇到不会的,后面的人自动承接,以此类推。老师读一句,轮到的人就翻译这一句,有不完整的,老师做补充。其他人注意听并自行做笔记。(课文翻译略)

点评:翻译完毕后,朗读停顿问题也就因刚才老师的范读而自动解决了。

(四)第4次朗读课文:主要写什么?怎么写?有什么作用?

现在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再朗读全文一次,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课文主要描写什么?

生:莲花。

师:很好,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是怎样来描写的?(提示一下,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这些描写又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赋予了莲花什么样的品质?)

生:(多生举手回答,略)

老师做引导和补充后,最终明确: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描写,表现莲花“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体态方面描写,表现莲花“正直、不攀附权贵、德声好、受敬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气质方面描写,表现莲花“高洁、清高、庄重”

师:作者借莲花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多生举手回答,略)

老师做引导和补充后,最终明确:莲花具有上面这些高贵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只有君子才有,莲花就如君子一般,以花喻人,把莲花比喻做君子。作者爱莲花是因为作者爱君子。

这就是借物抒情。作者爱莲花,不仅仅是因为莲花像君子,更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是君子,君子爱君子,爱莲花,惺惺相惜。这才是他要表达的真正的主题。这就是托物言志。

(五)第5次朗读课文:次要写什么?(课文还写了什么?)

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再把文章读一次,加深理解。

师:《爱莲说》描写了莲花,为什么还要描写菊花和牡丹?(又是怎样描写菊花和牡丹的?请找出文中语句)

生: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菊是隐士,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春天里来百花香,百花齐放,菊花却有意回避不开在春天去百花争艳,只是孤单的独自一人开在万花凋谢的秋天,与世格格不入。就像那些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去欺压百姓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高人隐士。以物喻人,二者一定要有相同点。把菊花比作隐士,菊花和隐士的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隐藏起来的,躲着别人。谁爱菊?

生:陶渊明独爱菊。

师:陶渊明是晋朝有名的像菊花一样的隐士,写有《桃花源记》。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牡丹是富贵者,为什么?

生: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此话课文注解有)

师:对,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贵追求富贵的拍马屁者。谁爱牡丹?

生:世人甚爱牡丹。宜乎众矣。

师:对,多数世人、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富贵。牡丹国色天香,荣华富贵,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分析完了,总结一下: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华的可敬可赞。全文采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点评:这环节有点像填鸭式教学。

(六)第6次朗读课文:说说读后感。(或仿写练习)

完全理解课文了,最后把它读一次,和第一次阅读比较一下,看有多少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对文章有什么看法,随便谈,3分钟时间,4人小组自由讨论。

仿照《爱莲说》作者用莲花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法,以“我特喜欢____”句式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借喻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二者要有内在相通的联系)

三、“六读法”教学的优缺点。

经过这么多次的阅读,即使是根本不预习的学生,对课文也会变得比较收悉,很大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背诵下来。这就是“六读法”教学的根本意义。

有老师在评课时说这是一读到底的教学。说得有些道理,可是,读比不读好啊,况且6次也不算多。在解读文本的推进过程中,在循序渐进中,穿插性的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每次阅读都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新的情感体验,每读一次都能对课文有增进一层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会一次比一次深刻。这与连着一口气读6次是不同,那是机械背诵。朗读的次数应视不同的课文和班级而做相应的变化。听一老师上《陋室铭》,上课15分钟内就让学生把课文读了6次。一老师上《乡愁》,一节课让学生把诗文读了13次。如此看来,“六读法”的6次也许只是个一般标准。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就是不解读文本,一节课6次也是读不过来的。这类文章可用课改新教法来教,即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用一个中心问题解开许许多多的子问题,解决文章的所有问题点和知识点进而达到分析全文的目的。这种文章,一节课只能让学生读一次,而且是快速默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教学用六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