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人苏轼简介。
1、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2、主要成就: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3、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创作于元祐五年(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景文(名季孙)也在,两人交谊颇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三、注释。
尽:达到极端。这里指凋谢。
无:没有。
擎雨盖:擎,举,向上托在。这里指荷叶
残:残败,枯萎。
犹: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四、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局的花枝还傲雪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五、诗句欣赏。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六、表达情感。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职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对友人的鼓励、劝勉之情。
#暑假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