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药里有一味辛凉解表药—菊花,它是菊科植物菊的地上开放花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药用价值。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长期看手机或者电脑,出现了眼睛干涩的症状,泡一杯菊花茶,眼睛不舒服的症状就得到缓解。文中重点讲述菊花的产地,分类,运用中医思维,结合气味形质,来分析菊花的作用原理,以及功效应用,仅供读者学习参考!
菊花,色白,气味清香一.菊花的产地分类
①菊花产地分布地区较广,生长在安徽地区的有滁州菊,亳州菊,黄山贡菊;生长在浙江的有杭白菊;生长在河北的有祁菊等。其中杭白菊和贡菊的药用价值最好,质量也最为优质。
②基本外形特点:
菊花,无风自动,形象专属风木,为去风之要药。
菊花花蕾,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也在摆动,说明具有风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属风药,可以上行头面,肌表,驱散风邪。
⑵风气通于肝,可以作用到肝脏,治疗肝气失调。
二.菊花的作用原理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面肌表之疾——清.徐灵胎
根据菊花的气味形质,来判断它的作用原理,由此就可以得出它的功效应用。总结以下四条的作用原理:
①菊花气味芳香,香气具有通透走窜的特性,药用部位为植物最高处的开放花蕾,花朵放到手里掂量一下,质地又非常清轻,清则浮升,主运动发散,花蕾位置最高,说明可以升浮走上。
由此可见,菊花的升浮发散的特点属阳,阳主体表,头部五官是手足三阳经络的交汇部位,又叫“诸阳之会”。那么,它的作用部位就是人体的皮毛体表和头面部,作用体现是升浮发散的力量来打开毛孔七窍,驱散风邪。
②白属五行中的金,对应五脏中的肺,正合五味中的辛,菊花色白味辛,正入于肺,味苦可以泄热。由于肺主皮毛,能宣发卫气,保卫人体,风热外邪侵袭体表皮毛,卫气抗邪的同时,邪气内合于肺,出现咳嗽,咽喉疼痛,菊花发散风邪,清泄热邪,可以治疗外感风热证。
热邪郁于皮肤,腐烂化毒,形成疮疡,菊花味苦泄热,去除热毒,治疗疮疡疖肿。
③菊花采收于秋季,颜色色白,吸收了秋凉之气,药性性凉(微寒)。秋季气压低,自然界的力量是向下运动的,为冬季收藏阳气做准备,呈现出肃杀草木,凋零万物的景象。
秋主五行中的金,菊花含有肺金秋凉下降之气,金能制木,肝属木,凉能泄热,而且肝开窍于目,本品可治肝阳亢盛,肝火旺盛上冲头面眼睛之病证。
④菊花味甘,甘甜味道有滋养之性,所以,菊花清肝泻火又偏于养肝明目。
三.菊花的性味功效
菊花,味辛,甘,微苦,微寒。入肺,肝二脏。功效总结为四个字,“疏”“清”“平”“养”
⒈疏散风热:风热郁于卫气,热为阳邪,阳盛则热,卫气被热郁滞,出现发热,风邪邪上攻阳位(头为诸阳之会)出现头痛,咽痛,热邪煎熬津液出现鼻流黄涕,舌淡苔薄黄,脉浮数是风热在表的体现。
菊花,辛凉发散,作用于体表,发散风热邪气,色白入肺,作用于皮毛,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
⒉清热解毒:味苦泄热,驱散热毒,治疗疮疡疖肿。
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塞气血凝——《医宗金鉴》
⒊平抑肝阳:情绪不畅,生气恼怒,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由于气属阳,气盛则阳盛,火盛则伤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气走上,头晕目眩,头痛头热。
菊花,禀赋秋金下降之凉气,金能制木,制约肝气的上冲,凉降肝阳。
菊花,主风,头眩肿痛—《神农本草经》
⒋养肝明目:嗜食辛辣,长期看电脑用眼过度或者情绪急躁,导致肝火旺盛;或者感受风热邪气,肝火旺盛,“肝开窍于目”,出现眼睛红肿,畏风流泪,眼睛干涩等病证。
菊花,入肝,凉降肝火,眼病常用。
结语:有的朋友长期喝菊花茶,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脾胃虚寒,即腹部怕冷,便溏,手足冰冷,不可长期服用菊花。
菊花性凉,虽然寒性不大,但是虚寒体质也要谨慎,不可过量久服。
本文原创,供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喜欢的朋友可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