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爱伲山寨的一抹金菊花
————记澜沧县南岭乡大回掌村残障人士李志清
正是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千枝枯萎、万花匿迹的时节,南国边地那特有的黄灿灿的金菊花却绚丽绽放着,我们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残联理事会“关爱残疾人,为其鼓与呼”的感召下,来到了南岭乡黄回村大回掌第四小组“三等残疾”人李志清家,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带我们去的乡党委罗副书记,指着前面几个正在劳作村民说:“喏!他就是李志清。”不具体明确,一群人都在不停忙碌着,我们看不出谁个残疾,自然也不知谁个就是李志清,一时弄得我们一片茫然……
见我们进屋来,一个头戴着草帽、高卷着裤腿,个子不高,却身板硬朗、脸色微黑、眉毛略显粗黑的长得稍有帅气的中年人主动招呼我们。“他就是李志清”,确定不误,我们急忙让他先给我们摄了几个劳作的镜头,然后,询问采访他。
说残疾,见到的却是好端端的人,便问他身体哪里有问题。他掀开上衣,让我们看他左臂伤痕,天呐!一道十几公分长、蚯蚓似的刀疤,让我们不寒而栗,惨不忍睹!
随着采访,李志清给我们讲述起了他遗憾艰难的人生历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20岁的李志清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也正是彼时爱伲小姑娘小伙子们求偶热恋的美好年代。一天傍晚,他如同往常一样去村子里“串姑娘”(找对象)玩,谁知巧遇上了同村同族同姓的另一小组的一个小伙子同他人吵架发气耍赖,挥刀乱砍,躲避不及,一刀狠狠砍下,只感到一瞬间刺痛,他的左臂几乎脱落……
伤情万分严重,李志清被村医院。医生看到这么深这么长的伤口,失望地摇头叹息,表示要医好痊愈很难,救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截肢。
听此,李志清一家急坏了,父亲更是泣不成声,他说,截肢了,这农村人以后怎么干活、怎么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稍懂点草药的父亲,怎么也不同意截肢,医生只好给他缝针治疗。一针、两针……整整是多针!此后,医院精心医治,一边接受父亲草药辅助治疗,精心护理。一晃就是五六年时间,这五六年的时间里,李志清就是个体弱多病、又什么都不会做也不能做的“多余”人。
身体伤残了,不用说他心里是多么地沮丧悲观,尤其是同村小伙伴们个个成了家立了业……幸好,同村同族的一个名叫李美珍的爱伲姑娘同情他,答应与他一起过日子,并于年与他结成了连理枝。从此,在他苦难黑暗的生活里亮起了一丝丝光芒,且两年后他们有了第一个胖小子。
有了孩子,有了家庭。而父母逐渐年迈,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考虑力所能及的劳作。次年,在县政协介绍下,他跟随他人到了昆明一家公司打工。因为严重残疾,公司照顾他做了门卫保安。
此后,李志清一边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一边跑去工地学习人家的拌砂浆砌砖墙等建筑知识,慢慢地尝试能多有点收入的提砂浆桶,扛背水泥袋等重活。左臂不能用力,光右臂又不便扛住东西,他就学妇女同志一样用头背,努力将自己当做一个完整的人。
在省城昆明学到点建筑知识,更看到了许多科技经济发展前景,不久回到家乡后,他便利用自己学到的简单建筑知识四处寻找工做。县城、竹塘、惠民、西盟,直至国外缅甸……从每天30元开始起底,逐渐提高提升。并随着后来打工知识、经验的逐渐成熟和积累,充当起村里土师傅,带领村里人开始尝试统揽砌墙建房,修沟筑坝活计,收入也从月0元、元提升到元。
然而,收入有了点提高,孩子也高考读上了大学,费用忽然增大不少,一个月至少也需花费两三千元。面对此,他一方面申请贷款,一方面加大劳作,千方百计供好孩子读书。就这样,孩子四年的大学费用花销硬是靠他打工赚钱完成。
李志清不仅供大孩子读大学,还得赡养夫妻双方四个老人,之后第二个女孩子也上了小学、初中,李志清夫妇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团结一心,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今年秋收结束,夫妻俩辛勤耕种的两三亩田、十多亩地,收获了稻谷二千多斤、玉米六千多斤,饲养了二十头猪,几十只鸡,一家五口人完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并丰衣足食,消除了贫困。
实现了初步目标,李志清夫妇还有更大的理想——眼下他们正在兴建一楼一底的一幢新房。一楼用作牛棚,二楼储存粮食。计划再贷点款,饲养几头牛,增加十几只鸡,让生活过得更好。
采访结束,夜幕降临,回程的路上虽然没有再看到流金溢彩的野菊花,但似乎鼻尖仍然闻到了来自远处那阵阵的花香。(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