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天气渐凉,一阵阵秋风将天空吹得更加高远。当满树的绿叶变得橙黄,当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时候,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走进田野,刚收割完的稻田,还散发着微甜的禾香,远处的池塘河坝里微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田边的小路两旁开满了金黄色的野菊,一丛丛,一簇簇,开得那么随意,开得那么彻底。不张扬却又那么热烈。在寒冷的深秋里,在百花凋零的荒野中,执着而又热烈的怒放着,散发着悠远的清香。我不忍攀折它们,只能轻轻的蹲下,细细的看着她们,轻轻的嗅着这迷人的气息,将她们深深的收藏在我的心底。
我喜欢这些长在小路边、山脚下荒野中不起眼的野菊,它能勾起我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每到秋季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总要带着我们兄妹几人到山上去采菊花,我们心不在焉,一会儿追逐野兔,一会儿去捕捉蝴蝶,只有母亲低着头专心地采着菊花。庄前屋后的野菊花真多,当母亲喊我们回去的时候,她已摘了一小篮菊花。回去后母亲拣去野菊花里的杂草,然后把菊花放在太阳下晒干,再找来一块棉布,慢慢地用棉线缝成枕套,把干菊花装进枕套里,再往枕套里装上一些棉絮之类的东西,一个菊花枕头就大功告成了。儿时夜夜枕着菊花枕入眠,似乎身上都有着淡淡的菊花香。
我也曾养过菊花,早些年,我住在一座乡村的小院中,家里就养了好多盆菊花,菊花在花草中算是比较好侍弄的,春夏里,只要剪下几根菊花的枝条插在花盆中,然后按时给它浇水施肥,它就能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给小院带来一片片盎然的绿意。秋天一到,它那些绿色枝条的顶端便会打出花蕾,不就就绽放开来。菊花的颜色丰富,有红、白、蓝、紫、黄等等。红色的菊花艳丽可爱,像委婉的少女般粉红的脸颊;白色的菊花花团锦簇,如雪如画;蓝色的菊花,清新高雅,像一位浪漫的诗人;紫色的菊花深沉含蓄,别有韵味;而黄色的菊花绚烂无比,透着高贵贞洁的气质。菊花的花蕾或大或小。花蕾较小的,精致秀美,花蕾较大的呈卷曲状,丝丝花瓣或伸展或卷曲,优雅大方,惹人喜爱。菊花飘香的季节,我漫步在菊花前,欣赏着菊花的淡雅,品味着菊花的清香,总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些菊花花期长,往往好几个月,小院都沉浸在菊香中。
菊花原产我国,它盛开于秋季,人们称为秋菊,野生的菊花大多为黄色,因而菊花又被称为黄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源自中国。据考证,在我国人工栽培菊花已有年的历史,目前有上千个品种。
古人在很早就发现菊花是养生的佳品。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神农本草经》中有“菊服之轻身耐老”之语。可见先人很早就知道菊花的药用价值了。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来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在日常人们饮用的花草茶中,菊花茶已成为老少皆宜的饮品。
近年来,我们这里的村民开始种植一种叫做金丝皇菊的菊花,这种菊花开花时花朵大,色彩艳丽,当成片种植时,每到开花时节,菊园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许多附近的游客前来赏菊打卡,拍摄视频。这种金丝皇菊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花卉,不仅可以做保健品,还是上佳的食材。用菊花做菜,我国自古就有,人们甚至可以用菊花做成一桌菊花宴。皇菊的吃法很多,可鲜食也可干食,可生食亦可熟食,焖,蒸,煮,炒,烧,拌样样皆宜。皇菊花瓣加猪肉,鱼肉,鸡肉等荤菜可煮成菊花肴。皇菊花瓣加粳米,可煮制菊花粥。加米浆或是面粉则可以制成菊花糕、菊花饼。菊花瓣加银耳或莲子可制成菊花羹。皇菊瓣晾至半干,同炒熟的芝麻、黄豆、花生等加香油盐凉拌可腌制成菊花酱。皇菊花瓣加糯米,酒曲可酿制成菊花酒,菊花酒古称长寿酒。用菊花做的美食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如今很多地方的村民栽种菊花,不光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增加收入,金丝皇菊的种植已然成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
在我国,人们采菊育菊赏菊,已形成源远流长的菊文化。文人爱菊花不仅因为它色彩缤纷,形质兼美,更由于它开在深秋季节,傲霜独立,凌寒不凋,因此被誉为“花中君子”,以象征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独具风骨的君子的品行,所以在众多的诗文中,人们用“黄花晚节香”来象征一个人品质的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淡泊、超然与孤傲,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晋代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的芜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园田居,种菊采菊,以菊为伴,以菊下酒。过着自由自在的闲适的生活,因而成为爱菊的始祖。孟浩然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朋友相聚,坐在农家小院中,一边饮酒一边赏菊聊天,这安逸闲适的田园生活曾羡杀多少为生存而奔波劳碌的吾辈凡人。历代文人大多喜爱菊花,留下了许多讴歌菊花的诗章。宋代的陆游有一首《晚菊》:“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赞颂了菊花高洁的品质。而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把伤感憔悴寄托于菊花之中,情感表达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悠悠千余年间,深受历代画家的青睐。成为画家笔下永恒不衰的主题。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画家常常将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二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像现代大画家齐白石、陈半丁和潘天寿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对菊花喜爱有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从古人的诗句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人们喜爱菊花的原因。菊花以它纤细的身影和淡淡的幽香,滋养着中国文人的精神田园。当我们品读气节高尚的文人的作品,字里行间不仅可以看到菊花的身影,同时也仿佛闻到菊花的清香。
图:郭晓虎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吴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