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路漫漫其修远兮第九期梧桐院诗词留存
TUhjnbcbe - 2025/6/24 22:01:00

大家好,欢迎进入梧桐院诗词原创留存第九期。

这一期活动是以“菩萨蛮”为体裁撰写“秋词”,因为个人事情非常多,所以志愿者收集、推荐也进展缓慢,加上“秋词”覆盖广泛,所以也没有在急上。不过中秋已至,经志愿者们商议,第十期特定活动,针对“中秋”的“西江月”创作都已完毕,却还没有开始“菩萨蛮”的实时点评,实在是有些过意不去。

因此在中秋节这天,对“菩萨蛮”作品做了一个终结,直播超过两个小时,将大家的作品逐一做了点评。

总体来说,因为很多朋友都是刚学写词,格律诗文法未脱,作业中上品不多,当然也不是没有。有很多朋友本身水平就高,只是作为活动参与,又多情有才,作品自然就脱颖而出。而大部分学习作品,只能说不尽如人意。

问题呢,也在直播中反复跟大家总结强调,很多同学一路看讲解下来,自身问题基本上也就明白得七七八八了。这就是实时点评的作用,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共同进步,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

在个人看来,此次“菩萨蛮”活动是失败的,精品率实在低,虽然有。同时文法错误率很高,虽然是初入词者难免的,但是如果详细地听了“菩萨蛮”写作直播那一节,又或者详细阅读理解了词牌专栏的新一章(菩萨蛮写法),应该问题是不大的。

大多数由格律诗进入词牌的朋友,还没有领悟到音乐对词牌声容把控的重要性。

虽然说词牌快速上手专栏是教大家如何使用格律拆解,尽快学会词牌的填创,但我也说过,这就是影楼中写真剧照的拍法,而并不是有几十年功力表演艺术家的表现。

为什么?缺乏长期练习,缺乏大量阅读,没有形成相关内容的思维环境——文化浸润。

写词也是一样的,搭架子容易,难的是把自己沉溺在词牌声容变化之中,改变我们创作格律诗清刚、明亮、意气的习惯。

实际上志愿者们推荐的词牌作品,我们从评语中也可以看出,很多的赏析、分析还是走在格律诗文法的套路上。不是不能以诗入词,而是入词之后就要发生创作情境改变,要跟随词牌声容参透当时音乐表现,而不是沉浸在平仄的吟诵感之中。

虽然我们今天只能按平仄填词,但是我们的情绪如果停留在格律上,就会因为语调的变化、格律的参差失去词牌变化多端表现特殊情感的能力。

为什么词牌有大量变格?就是因为词牌演唱者将自己的唱腔、动作、演唱能力糅杂进入创作,反过来影响了词牌的格式。而格律化的规整,平仄的标注让这一切都失去了活力。

词牌失去音乐,创作人就失去了变化自由,约等于失去了灵魂。

因此我们只有尽可能地在平仄基础上,研究古人的创作方法,理解词牌的声容节奏,才有可能表现出原词牌名本身所具备的声容模样。

填词,难就难在这里。

这一期依旧会根据志愿者们的推荐和批评做一个收录,大家可以参考学习。鉴于“菩萨蛮”本身的特殊性,所以这次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我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几首突出的作品(好或不好),单独另外成章放到词牌专栏中。当然也就是直播讲解内容的整理重复,以及希望由此得出突破的解决办法——咱们的目的不仅是会填词,还得填好词。

所以这一期收录作品不像朋友们所想,就一定是优秀作品留存,早就说过,梧桐院就是挑毛病的地方。让大家没有毛病可挑,才堪堪合格算是好作品,发布出去才不至于让行家笑话。

第一次直播后,因为没想到平时很多高手也犯下这种大面积错误,所以在群里面说话重了一些。让我不开心的并不是水平整体有问题(由诗入词,没问题才不正常),而是很多朋友根本不知道问题所在,在作品讨论中“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正是“夸夸群”的前兆,是必须严格反对的。

以下是第九期“菩萨蛮”作品推荐或批评留存,大家理性看待吧。

志愿者一推荐

《菩萨蛮咏蝉》

原创/张亚洲

葱茏渐尽繁华少,金风当令虫声小。

菊韵正香浓,回眸岭上红。

叶飞秋满地,露冷寒蝉泣。

故土隐身微,不学鸿雁飞。

赏评:第一句通过植被描写突显秋意,第二句中“金风”指代秋风,与“虫声”相衬,凸显秋意。三四句写菊,菊是秋天特有意象。下阙中的“叶”、“露”和“寒蝉”也都是秋之意象,可以说本词囊括了秋天大半意象,而上阙中的秋景是美好的,下阙中的秋景描写“冷”和“泣”读来让人颇感悲凉,在词末作者点明处世态度,似乎有些不情愿,因为作者在以蝉自喻时如果甘愿做一个隐者,就要改变“泣”的状态。总体而言这首词描写秋意较为详尽,值得推荐。

《菩萨蛮枫叶片片无从寄》

原创/梦霞

枫红片片无从寄,花零淡淡添霜意。

庭下独凭窗,衣寒惹桂香。

低眉思往事,岁月留无计。

时热恨秋长,扇摇绕曲廊。

赏评:本期梦霞共写了三首,我推荐的是第二首。本词第一句中“无从寄”表明“有东西要寄”,是什么呢?怎么寄?开局设悬,引人深思,句意上有一种朦胧之美。句法上前两句使用叠声词,“枫红”对“花零”对偶。第三四句动静结合描写传神。下片心情描写细腻,动作刻画传神,表达自然流畅。

志愿者二推荐

《菩萨蛮·秋赋平型关》

原创/德行天下

长空雁叫西风起,旌旗漫卷三千里。

将士度关山,吴钩月下寒。

长城何用戍?百万骄龙旅。

铁马踏秋霜,开张闻者降!

赏评:这是一首“借古喻今”的词作。平型关战役是我军配合国民党兄弟军队的军事需要而与日军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性胜利。起句成功借用了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中的句子,意境重叠得好,气力蓄足,使我军有势不可当的形象和具有了慷慨激昂的气势。

第二句“将士度关山,吴钩月下寒。”有古意。颇有唐诗边塞诗中的气度,将士充满了同为大唐人的强大信心。

下片的述理角度才是我推荐的主要理由。“长城何用戍?百万骄龙旅。”承接上片的将士自信心,直言我中国余万军人就是长城。“铁马踏秋霜,开张闻者降!”时刻艰苦训练(准备)着,一旦用我,用我必胜!

全词不滥言我们有多强,却言我们有多自信,内敛与开张对比合度,是不可多得的秋词。把“秋霜”当作“砥砺”铁马的立意可取。成诗时正值台海局势中,没有作常人态,借题《菩萨蛮·秋赋平型关》而喻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菩萨蛮秋思》

原创/秋天

家乡静待他乡客,江边古木已秋色。

黄叶乱纷飞,夕阳倦鸟归。

前途谋未远,长困身心厌。

谁肯久别离,归程早看期。

赏评:上片写家乡的情景。秋天来了,落叶归根,傍晚来临,夕阳西下、倦鸟回巢——“云何不归?”虽然都是寻常叙述,却也恰到好处。

下片写游子的心绪。慨叹前途难测,身心久困而恼恨不已。没有人愿意“久别离”,所以离别前已经约定的有归期,这是人之常情。

全词到这里戛然而止,不免让人唏嘘。为什么呢?因为讲好了回去的道理,也约定得有回去的时间,却没有说回去。“谋未远”、“长困身心厌”、“谁肯久别离”,显然依然羁旅在外……

志愿者三推荐

《菩萨蛮·秋日思京城友人》(新韵)

原创/刘杰威

香山只待层林染。江南烟柳仍春暖。

孤雁唱阳关,当年雁阵喧。

重游非不易,千里如同地。

何作刻舟人?宁如天上云。

注:“刻舟人”句解为,故地重游不难,但值得怀念的是过去的时光,而非故地,一如刻舟不能求剑。

赏评:上片点明时间地点,遐想京城的金秋应该是层林尽染,而作者所处的江南还是气候如春宜人。想当年我们在一起相聚时是多么的欢畅,现在只剩下离群之孤雁在独自回忆当初的快乐。

下片继续阐明,现在的交通发达千里往返访亲会友也不是不可能,但逝水已去,时光不再。怎么可能回到旧时的时光呢?至此,作者丝丝惆怅涌上心头,令读者感同身受。

怎么才能做到来时不忙去时不慌?不必强求,一如天上的云一样的自在。

菩萨蛮·油茶花(秋词)

原创/山居庐主人

天生丽质藏风骨,烟霞已许溪山月。

性本爱农家,霜侵气自华。

绿云堆玉簇,相伴山中菊。

不与百花同,抱香寒露风。

1绿云堆玉簇:油茶树叶四季常青,像绿色的云彩点缀着白玉似的花朵。

2抱香寒露风:油茶花在寒露节后开放。

赏评:诗上片描写油茶花冰清玉洁,有一种质朴的美感,是山上的一道风景,素颜不染凡尘不畏寒霜并是实实在在恩惠农家的植物。

下片进一步描写油茶树一年四季绿满枝头装点山色,开花时节就像绿叶衬托白云朵朵。它与山中野菊花相伴,默默无闻,凌霜傲骨不落俗,品格高洁不争艳。

谁说不是呢?它何尝不是君子的洁身自好,凌霜自傲,低调素雅的品格啊……

志愿者四批评

菩萨蛮·秋忆(李白体新韵)

原创/明莲

昔时一夜西风卷,争耙落叶添柴短。

煎饼起高层,随掐院里葱。

棒挥鱼上岸,林里采菇远。

回转母调羹,此香独一重。

由秋风落叶入题,怀念童年时光以及母亲关爱。意无高下,爱恨千古雷同,关键在于你如何表达,能引起共情者胜。如这阕词,细节种种,如果遣词得当,转还自然,无疑会是篇佳作。从结构来说,上片从薪火切入,没有问题,句子是乏味的,犹其煎饼两句。下片就不宜再说从前了,上有“昔时”,下面就应该转回当下,可以情景重现,或者今昔对比的情况下再转入对母亲的回忆。再或者上面写父母与我,下片转到我与儿女在秋色中的一些生活细碎。个中情味自由读者品嚼。

菩萨蛮秋愁

原创/舒和

梧桐叶上三更雨,西风又起添愁緒。

时疫事难休,江津无渡舟。

夜深窗影立,堪忍归心急。

何日可还乡?离人欲断肠。

上口,并不是诗词的唯一标准。这首词句句朗朗上口,然而却算不得佳作。起笔已是大俗,但只要承转得当,后面再有那么一两好句,那就叫瑕不掩瑜。起句梧桐夜雨,紧接着应该是雨声使你怎样,而不是宕到西风去。后面该宕开的时候却连续六句重复同一个意思,且没有层次感。

菩萨蛮.秋收

原创/赵凤群

人人尽说金秋好,农收季节人忙老。

早起五更天,劳途听雨眠。

露珠沾脚湿,宿鸟忙巢急。

暮色是归程,苦中有乐声。

仿写,大多是诗词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前提是你对要模仿的对象有充分的理解。别人的主旨,结构,措辞是怎样的。填好之后,抛开自我,单纯的去看一眼作品,面上是否好看,字面有无矛盾,上片起句人说秋好,后面“人忙老”显然是转折否定并加以阐述,没有问题,甚至到下片结尾又纠结回来,到底好还是不好呢,干脆苦中有乐,也可以。至于引起这些情感变化的事由,中间四句的描写就非常草率了,睡起五更天,怎么又听雨眠了?过片没有写劳动场面,直接到晚上了,而且与结尾重复。

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次活动参与作品其实不多,共五十三首,总的来说水平大多泛泛,在直播间里面个人已经详细地就每首作品都讲过了,这里就不再啰嗦复述。大家看志愿者推荐和批评,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算是增益。

不过大多没有脱出“由诗入词”的思路局限,包括志愿者们亦是如此。

可见真正要成为词牌高手,路漫漫其修远兮。

记住,古人作品的唯美,是千锤百炼之后的情境再生。如果只图观感享受,倒是不必深究,但是要学习创作的话,就不能仅仅是读起来美,而是需要详细拆解这种唯美的形成和根源,才有可能、有机会真正进入词牌的创作情境之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路漫漫其修远兮第九期梧桐院诗词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