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康鸿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正采摘小油菜的冯明军搓了搓沾满泥土的双手,带着我们来到一间仓库,瞧一瞧产自高原上的新鲜“宝贝”。
“这是已经包装好的菊花,你看看这品相,哪像是高原上产出的菊花?”打开仓库门,冯明军顺手从货架上取下一罐装有“高原乌菊”的菊花茶递给记者,“经过前期的采摘、晾晒、烘干、包装,时下已经进入销售阶段了。”
冯明军是乌兰县康鸿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十年前,他和哥哥从老家山东来到青藏高原,在这里种植蔬菜大棚,耕耘自己的事业。和这片土地打了十年交道的他怎么也想不到高原上竟然能种出这么好的菊花。
何为“乌菊”?据介绍,在自然条件中,菊花分布的范围在海拔米以下,人工栽培的陆地菊花最高海拔也止步于米,在乌兰这个海拔近米的高原上,它们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高原乌菊。
村民们正在晾晒菊花。
冯明军告诉记者,菊花盛开高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年,为进一步开展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创新驱动县域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从科技部来到乌兰县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窦锦兵又一次回到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的平台资源优势,找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寻求合作。
“那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菊花种子资源和强大的菊花研究团队,希望借助他们团队的技术力量,打造适合乌兰的产业扶贫项目,让菊花绽放在青藏高原深处。”窦锦兵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向省科技厅申报实施了“园林小菊新品种的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创新”项目。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经过6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多个菊花品种在高原上竞相绽放,其中数茶用菊皇菊表现最优异,它们的诞生不光刷新了菊花栽培的最高海拔记录,更为当地的扶贫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人勤地不懒,付出辛劳土地不会待你。”年,冯明军试种了10亩,主要种植金丝皇菊和黄菊两个品种,一亩地可产到斤干花,晾晒好的干花分为一等品和二等品,一等品的价格一克能卖到10块钱左右,一亩地可收入4万元左右。目前,公司稳定在20亩的种植面积,等菊花烘干生产线上线后他打算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增收。
年11月初,“乌兰境物”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及第二届高原菊花科技成果展在青海西宁召开,在这个发布会上,“高原乌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角。为进一步促进科技带动乌兰电商快速奔跑,乌兰县力推科技电商融合发展,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引导产业发展,把高原乌菊和当地的枸杞、藜麦等特色农牧产品结合起来,打造了县域公共品牌“乌兰境物”,成为了乌兰县的一张新名片。
“每年5月份栽种,十月前后采摘,包括田间管理,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仅去年,公司带动1人次就业。”冯明军介绍,就因为是高海拔,所以病虫害少,种植出来的菊花,有效成分绿原酸木犀草甘酸,高于国家药典的7.88倍,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在家门口干活,有收入,能顾家,我们老两口高兴!”乌兰县铜普镇上尕巴村村民李广洪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因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我们没办法外出务工,去年我们夫妻俩在这里打工,从种植到采摘将近大半年时间,两个人收入3万元左右。”
“咱们这个菊花不仅要种好,还得要销好。”利用科技部的平台优势,京东集团与乌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线上交易、现代物流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为县域公共品牌农特产品搭建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农产品增效。并借助科技部和浙江对口支援帮扶地区的资源力量,抓住消费扶贫的良好契机,按照县域公共品牌标准,高价收购县域合作社、农户枸杞11吨、藜麦5.5吨,实现消费扶贫近万元,实实在在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