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丁书文治疗代谢综合征验案举隅
TUhjnbcbe - 2020/11/27 5:56:00

编辑推荐语

本文介绍丁书文教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三高”患者中常见的气滞血瘀热*证、痰瘀互结热*证和肝肾阴虚热*证之临床经验,并举病案分析加以验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良好范例。[摘要]以验案举隅形式总结并分析丁书文教授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三高”患者中常见的气滞血瘀热*证、痰瘀互结热*证和肝肾阴虚热*证之临床经验。丁书文教授为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丁师从医50余年,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学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据统计代谢综合征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3倍,患糖尿病风险增高5倍,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高2倍,总死亡风险升高1.5倍。临床中有大量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丁师提出,治疗“三高”病证要从本出发,辨证论治,衷中参西,切不可见症状而堆砌药物,现将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病案举例

1.1气滞血瘀热*证

女,58岁,口干口渴10年,伴阵发性眩晕5年,加重2d。患者平素性情急躁,2d前与他人发生争吵。现症见:眩晕加重,伴有胸闷,偶有心悸,情绪波动时加重。口干口渴,小便有泡沫,夜尿次数增多,双下肢麻木、发凉,食纳一般,眠差,入睡困难,大便质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5年,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缬沙坦胶囊(代文)80mg,日1次,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0.5g,日3次,血压和血糖控制均不理想。舌暗红,苔*,脉沉濡涩数。血压:/99mmHg(1mmHg≈0.kPa),空腹血糖:9.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4.54mmol/L,尿糖+++。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眩晕病,消渴病,血痹;证属气滞血瘀热*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清热解*。方药:柴胡12g、香附12g、赤芍15g、川芎12g、天麻15g、钩藤(后下)30g、丹参15g、葛根12g、天花粉12g、知母9g、金樱子9g、*芪30g、*芩12g、野菊花12g。14剂,日1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温服。二诊时,患者自觉眩晕减轻,口干口渴减轻,双下肢麻木缓解,眠差,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测血压为/84mmHg,尿糖+。在上方基础上加用莲子心3g、酸枣仁30g、女贞子12g,继服14剂。三诊时,患者诸症皆有明显好转。测血压:/76mmHg,空腹血糖:5.69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9mmol/L,尿糖-。按:《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患者平素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内燔,耗灼肝精肝血,日久肝阴耗伤,肝阴无力制阳,肝阳偏亢,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过旺,日久化生心火,火热煎灼津液,津液不足,无力充养血脉,致血液运行阻滞,产生瘀血,痹阻心脉,郁生热*,耗伤津液,以致机体津液运化失常,脂质代谢紊乱;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情志失调,气机不利,气血郁滞,阻塞经络,营阴失养,卫气失温,则见四肢麻木、发凉。丁师强调,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由多种因素相兼致病,疾病中正邪斗争的形势会不断发生变化,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亦可随之而变。因此诊脉时必须从脉位、脉数、脉形、脉势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该患者脉象沉濡涩数,肝郁气滞导致血脉不充,故轻取不应,重按始得;患者年过半百,加之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故脉管松弛软弱;气滞则阻滞脉道,血脉被遏,表现为脉气收敛紧张,脉来艰涩不畅;气血受邪热鼓动而运行加速则见数脉。方中用赤芍、川芎、柴胡、香附理气活血、疏肝解郁,为君药;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钩藤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丁师多次强调,以钩藤有钩者为上品,无钩者效力极差。钩藤的化学提取物中有阻断钙离子通道、扩张血管而降压的钩藤碱,还有阻断交感神经、神经节,扩张外周血管而降压的异钩藤碱。丹参归心、心包、肝经,入血分,既能活血凉血,又能清心除烦。葛根活血之力强,能生津止渴,兼有滋阴作用,二药相合,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增强降低血糖的力量,为臣药;佐以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知母滋阴润燥,以达标本兼治之功。金樱子固精缩尿。*芪扶助正气,托邪外出,气盛则热消。*芩、野菊花共奏清热解*之效。药理学研究表明*芩有抗脂肪肝、降低血糖及降血压的作用;野菊花具有较高的降压有效率,可明显改善症状。

1.2痰瘀互结热*证

男,38岁,眩晕伴双下肢浮肿1年。患者腹型肥胖,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之品。现晨起眩晕,伴胸闷恶心,偶有头痛、心悸,乏力,双下肢浮肿,劳累后加重。近日食欲不振,多寐,小便有泡沫,大便黏腻不爽。既往高脂血症病史3年,高血压病病史3年,2型糖尿病病史1年,痛风病病史2年。未曾进行系统治疗,用药不规律。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舌下络脉迂曲,脉沉弦滑数。血压:/mmHg,空腹血糖:10.4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甘油三酯:3.39mmol/L,低密度脂蛋白4.65mmol/L。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中医诊断:眩晕,消渴,水肿;证属痰瘀互结热*证,治以利湿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方药:半夏9g、白术12g、天麻12g、川芎12g、牡丹皮15g、水蛭6g、羌活9g、豨签草12g、汉防己12g、瓜蒌15g、苍术15g、玄参18g、*连9g、栀子9g。7剂,日1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以糖尿病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二诊时,患者诉3剂后未再出现眩晕,现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时有胸闷、心悸,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滑。测血压/90mmHg,空腹血糖7~8mmol/L。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冰片(冲服)0.3g,继服14剂,服药时间改为上午10时和下午4时。按:脾胃同居中焦,共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焉”。患者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脉络,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头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湿与瘀血皆为阴邪,互宅互生,痰瘀互结日久而化生热邪,热邪伤正,脂质运化失调;痰郁化火耗伤阴液,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机体失于濡养而发为消渴;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该患者脉象沉弦滑数,肥人脂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血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痰瘀互结产生热*,火热之邪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则脉来亦滑但必兼数。方中半夏、白术合用燥湿化痰、健脾祛湿,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药;川芎、牡丹皮、水蛭合用行气活血化瘀,其中水蛭为虫类祛瘀药,活血力量较强,血瘀较重或时间过长,非水蛭不能破其血瘀,其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为臣药;苍术、玄参二药相合,一燥一润,得以建中宫、止漏浊,降低血糖甚妙,对伴有胆固醇增高者,用之亦见佳效。羌活、豨签草祛风胜湿、清热解*。瓜蒌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汉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其主要降压成分汉防己甲素具有钙拮抗作用,共为佐药。*连、栀子与牡丹皮合用,共奏清热解*之功。李慧慧等经过对丁师临床用药规律探析发现,此三药配伍的使用与“眩晕、苔白或苔*”呈正相关,高频症状眩晕的频率为90.6%。因“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丁师主张用*连清心火。复诊时,丁师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少许冰片,用法为冲服,其用意至深。冰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化瘀的作用,直接服用冰片对缓解胸闷、胸痛有明显疗效,且能增强药效,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

1.3肝肾阴虚热*证

男,66岁,头痛10余年。患者于10年前出现不明原因头痛,头痛部位不固定,持续数天,发作时头部昏沉感,伴疲劳乏力、腰膝酸软,双目干涩,潮热汗出,偶有耳鸣,口干口苦,尿频量多,小便混浊如脂膏,肩颈部不适,无怕冷怕热,纳可,眠差,多梦,大便干,3~4d一行。既往患高血压病10余年,2型糖尿病病史7年,脂肪肝病史5年,高脂血症病史5年。平素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倍博特)5mg,日1次,血压控制在(~)/(90~)mmHg;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来得时)14U,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0.5g,日3次,阿卡波糖片(拜糖平)50mg,日3次,空腹血糖控制在(8~9)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1mmol/L左右;瑞舒伐他汀钙片(瑞旨)5mg,日1次。舌淡,舌苔白,脉沉虚细数。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中医诊断:头痛,消渴。证属肝肾阴虚热*证,治以滋补肝肾、养血益阴、清热解*。方药:当归12g、白芍30g、生地*15g、川芎9g、桂枝15g、白芷15g、葛根30g、延胡索15g、僵蚕12g、*芪30g、防风15g、何首乌9g、三七粉(冲服)3g、夜交藤15g、炙甘草9g。14剂,日1剂,水煎mL,分早晚两次温服。复诊时,患者自诉头痛明显减轻,乏力、尿频减轻,无明显肩颈部不适,仍稍有腰酸,夜间汗出,口干,睡眠较前改善,舌红,苔少,脉细数。测血压/88mmHg,空腹血糖6.7mmol/L。上方加用玄参15g、麦冬12g、天花粉15g、五味子9g,继服14剂。按: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肝为风木之脏,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故肾水充足、脾气旺盛则肝精肝血充足。患者年过半百,阴气自半,肾水亏虚,无力滋养肝木,肝失濡养,肝阴亏虚,无力制阳,肝阳易于上亢而头痛;肾精耗失太过,精髓不足,无力充养髓海,脑海空虚,则耳鸣头痛;年老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肝肾阴虚,水竭火烈,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发为消渴。阴虚于下,肾腑失养则腰膝酸软;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神受扰则眠差多梦。该患者一派虚象,阴虚耗伤气血,无力升举鼓动,故脉沉且虚;病久阴虚,虚热内生使气血运行加快,且因阴虚不能充盈脉道,而脉体细小,故阴虚者可见脉细数无力,表现为脉沉虚细数。方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四药合为四物汤,养血调肝,阴虚得养,内燥得滋,共为君药,对降糖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桂枝、白芷、葛根、延胡索相配伍,共奏活血止痛之效,对头痛及肩颈部不适的缓解均有明显疗效,为臣药。患者肝肾阴虚,阴虚则风内动,配以僵蚕息风止痉。*芪、防风二药偏于走表,一补一攻,既可散邪解*,又可益气扶正,以免正气不支,邪*内陷。何首乌滋补肝肾,三七粉活血止痛,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夜交藤养血安神,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整方标本兼治,一方面活血止痛,另一方面注重滋养肝肾、养血益阴。

2讨论

2.1过食肥甘厚腻,易聚湿生痰,化湿生热,或过食辛香,化燥生火;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久郁化热,火热积聚体内,炼液成痰,炼血为瘀,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久则生*,浸淫血脉,损及脏腑及脉络,体现了*邪的致病特点。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加大、饮食结构不调等造成体内火热、痰湿、瘀血等*邪的产生,蓄积日久,多见“热*”综合征。丁师在处方中常加入*芩、*连、野菊花、豨签草、栀子、牡丹皮等清热解*药物,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对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久病后期往往以肝肾阴虚等虚候为主,或虚实夹杂,易出现口干、舌红等热象,丁师提出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加入少量清热解*药,在临床中也会有很好的疗效。由此看来,热*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系疾病,在辨病辨证结合的基础上,同样适用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

2.2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多伴有瘀血,瘀血既是各种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各种疾病迁延不愈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丁师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善用活血化瘀法,如益气活血法、理气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滋阴活血法、温阳活血法、通络活血法、清热活血法等。在1.1病案中,丁师在方药中应用了柴胡、川芎、香附这类疏肝理气的药物,配伍活血类药物共奏理气活血之效,同时配伍*芪益气活血。在1.2病案中,方中水蛭、羌活、豨签草均有较强的通络活血作用。在1.3病案中,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合用,正是养血活血法的突出体现,后期在方中加入玄参、麦冬,共奏滋阴活血之效。在上述病案中也均有清热类药物的加入,如*芩、*连、栀子、牡丹皮等,清热活血法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3丁师总结出热*的三大治则治法,包括清与解,排与泄,调与补。*芩配伍野菊花,*连、栀子、牡丹皮合用再佐以冰片均是丁教授热*理论中清与解的体现。在内在下之热*,临床表现为面红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燥者,可采用利尿通便法,排*泄热,使邪有出路,如大*泻心汤、凉膈散等。热*为患,可应用调与补这一治则治法,其中使用调理法主要有理气、化痰、化瘀三法,柴胡、川芎、香附理气,半夏、瓜蒌化痰,丹参、川芎、牡丹皮、水蛭、当归等化瘀。元气亏虚易生热*,热*易伤人元气,因此,补气能够遏制热*之势,修复热*对气阴的耗伤,故方中应用女贞子、*芪、何首乌以补益肝肾、扶助正气。

2.4丁师对脉象的诊断非常全面,多种单一要素脉象的复合往往体现出更加确切的病机。由于先天禀赋不同,后天给养的差别,再加上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脉象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因此复合脉更能权度疾病病情的复杂性。弦涩数硬脉、濡滑涩数脉、沉细滑数脉也就是中医学中所讲的复合脉,又叫相兼脉。形成相兼脉的理论依据包括病因相兼性、脏腑相关性、病机复杂性、临床症状多样性。如滑数弦硬脉,不仅反应人体气机郁结、肝阳上亢、痰热瘀滞的病机,也能反应出此人易激动、易激怒、不能忍耐的情绪、精神和性格;如沉细数动脉,不仅反应人体阴阳气血虚弱失调,也能反应出此人神经精神易激动、欠稳定、不宁静的心态;如沉细微脉,反应患者元气衰竭,病情到了深沉欲绝、难于回生的地步。

2.5丁师认为中医学也是一门“象”科学,复合脉正是该观点的重要体现。医者在确立治则治法时也大量地运用了象思维方法,如运用宣肺发汗的方法以透发皮肤毛孔,使肺气通畅,则停留之水自可按正常循环途径输送到膀胱而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这一治法即“提壶揭盖”法。“象”科学有三大特征:整体性、复杂性、模糊性。中医药具有自然整体统一之美,辨证施治的“证”,是指人体病理变化不同阶段的整体表现(表象),不属于机体的器官实体,属于“象”的范畴。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看似是三种不同的疾病,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均为由于长期的动脉血液压力增高、糖*性、脂*性均会引起血管病变。西医治疗疾病做不到用某一类药物同时解决不同的病症,而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从本出发,通过四诊合参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中医药具有“象”的复杂性,《素问·五运行大论》强调“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就是要追寻事物的具体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反常“唯变所适”。《金匮要略》消渴篇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都是病象,三者同时出现即为消渴病之中消证。这是一个象概念,反应一个特殊的变化规律。中医药具有模糊科学之美,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患者表象,具有模糊性、流动性。医生根据模糊性、流动性表象,进行意象思维做出诊断,往往由于医生感悟性、观察力、表现力不同,对病证做出的判断有差异。中医临床辨治也是以象思维为指导,病为形征,症为表象,证为意象,“司外揣内”治未病和治已病。

3结语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从西医角度看是三种独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但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影响。李秀萍等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且有协同加速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中医的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患有不同疾病的同一患者,我们通过症状、体征找到其所属证型而确定治疗思路,即中医讲的“异病同治”。遵循这一原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杂志》年第12期。责任编辑:成建*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丁书文治疗代谢综合征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