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的本草考证及功效主治
年版《药典》规定,桑叶来源于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叶子。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桑类药材药用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蛇啮∶以桑汁涂”“食(蚀)口鼻,冶(堇)葵,以桑薪燔其令汁出,以羽取”《本草纲目》:桑皮汁”涂蛇、蜈蚣、蜘蛛伤”。现代大多学者认为《五十二病方》所述桑汁应是桑皮汁,来源桑科植物桑树皮中白色液汁。但是《新修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都有“桑叶主除寒热出汗,汁解蜈蚣*”。《日华子本草》“桑叶: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可以看出古代也有用桑叶汁解蛇*。
《本经》将桑叶列为中品。附于桑根白皮下。称桑叶为“神仙叶”“叶气味苦甘寒,有小*,主除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载:“桑叶可常服,神仙服食方,乃平足阴阳之药,桑叶煎汁代茶饮,利五脏关节、通血下气、祛风凉血、明目长发、清热解*。”《本草经疏》载:桑叶性味苦甘、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又能明目而止咳,有补益之功;《本草图经》载:桑叶可常服,煎以代茶饮,令人聪明。
《本经》记载桑叶有小*。《日华子本草》:暖,无*,利五脏通关节。《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味苦甘有小*。在用药时要三因制宜、掌握好剂量,才能保证用药的安全。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曾指出:“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其所创桑菊饮便是典型例证,这也是现在对桑叶药效的主流认识。
桑叶能止汗之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本草撮要》记载“:以之代茶,常服止汗”。《丹溪心法》有“青桑第二叶,炼干为本,空心术饮调服,最止盗汗”。《本草崇原》:”桑叶是止盗汗之药,而非发汗之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明之”。《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采收及加工
传统中医认为霜桑叶质量较佳。《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备要》等均提到“经霜者为佳”。但也有本草提到四、五、九甚至四季可采,桑叶有嫩桑叶与冬桑叶之分。冬桑叶的采收期是合理的,能够保证药用的质量。现在作为药用一般霜桑叶,去除杂质,晒干即可。
桑叶生品在各个朝代都有使用,至今仍在使用。如宋《圣惠方》有记桑叶煎水温服可治霍乱吐利后烦渴不止;清《温病条辨》治太阴风温咳嗽病之“桑菊饮”中桑叶生用;清《医门法律》有载治疗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之“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用;清《医方简义》主治咳嗽,不拘新久虚实之“理嗽汤”桑叶生用;清《医学集成》主治大汗,伤阳之“收汗汤”用生桑叶等。桑叶生用历史悠久,且生桑叶也是现代最常用的饮片种类。
桑叶的熟用可分为加辅料与不加辅料炮制两种。
(1)炙法:在唐《食疗本草》中有“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又有“桑叶七枚炙”的记载;宋《证类本草》曰“桑叶炙煮饮,止霍乱”。
(2)烧法:明《普济方》有云“新研青桑叶阴干,逐月按日就地上烧存性……”。
(3)炒法:宋《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小儿哕不止,丁香散方”用“花桑叶一两,微炒”。
(4)焙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款冬花散用桑叶曰“焙”;宋《圣济总录》有记“晚桑叶,微焙”。
(5)蒸法:明《普济方》记载“……桑叶盖厚三寸……于日中晒七日,取出……再蒸过……”。
(6)盐捣敷:唐《备急千金要方》“……其下以桑叶三重藉盐……”。明《医学入门》有关桑叶记载曰“盐捣敷治蛇虫蜈蚣咬”。
(7)蜜为辅料:明《本草纲目》有书“小儿渴疾,桑叶不拘多少,逐片染生蜜……”。
(8)酒为辅料: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有记“桑叶(酒拌蒸晒)”。
(9)芝麻为辅料:清《得配本草》有关桑叶记载“阴干,芝麻研碎拌蒸用”。
(10)米为辅料: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治乳硬作痛”的“青桑膏”中用“嫩桑叶(右采,研细),上米饮调,摊纸花,贴痛处”。
用量
桑叶的临床常用剂量范围为3~60g。
小剂量(3~15g)多用于疏风散热以治疗发热、咳嗽、咽痛等肺系、官窍疾病(上焦)。
大剂量(15~60g)多用于平肝、止汗、止崩、降血糖以治疗糖尿病、多汗症、崩漏等中下焦疾病。
临床应用
1.治糖尿病。霜桑叶代茶饮,每日用量在10~20g之间,鲜品加倍。
2.治风热感冒。野菊花10g、霜桑叶9g、竹叶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服用,一个疗程为5d。
3.治急性支气管炎。霜桑叶9g、沙参6g、栀子6g、梨皮20g、川贝6g、豆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疗程为5d。
4.治高血压、头目眩晕。霜桑叶9g、金银花各6g、*菊花6g。上药放置在保温瓶当中,加人适量的沸水,盖闷20min,代茶频饮,每天用量为1剂。
5.治泪囊炎。霜桑叶9g、金银花6g、菊花6g、归尾6g、防风6g、赤芍6g、*连3g。水煎后过滤去渣,倒入盆内先熏蒸而后洗眼患处,每天熏洗2次,1天1剂药,疗程为3-5d。
6.治酒渣鼻。霜桑叶9g、金银花9g、*芩9g、野菊花9g。加清水煎浓汁,在患处进行涂擦,每天3~5次,每天的用量为1剂,疗程为10d,持续用药1~2个疗程。
7.治麦粒肿。霜桑叶9g、连翘6g、菊花6g、生地6g、*连3g。在上药中加人mL水,煎汤去渣,先熏后洗。每天2次,每次1剂,疗程3d。
8.治高血脂症。霜桑叶9g、粳米60g、新鲜荷叶1张、适量砂糖。煎汁去渣,加粳米煮粥,加砂糖调匀,早、晚各服1次。
9.治中耳炎。取数片鲜桑叶,将其捣烂后取汁,每次滴入到耳内1~2滴,每天滴3次。
10.治自汗盗汗。成都中医药大学蒲昭和报道,一患者总爱半夜出汗,醒后汗止,但再难入眠。服用医生给开的安眠药、调节神经之类的药物后,症状无明显改变。给他提供了一个单方:取桑叶60克,放入锅中,加水毫升,煎至毫升左右,1天分2次服完。结果患者连服两三天后,盗汗症状就完全消失了。盗汗多是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桑叶味甘性寒,甘能养血滋阴,寒能泻热,切中盗汗症阴虚火旺的病机。现代研究还发现,桑叶中含芸香甙和槲皮素能保持毛细血管正常,减少通透性而起止汗作用。如果是全身出冷汗,桑叶煮汤后可适量加点具有益气补血作用的红糖,效果更佳;如果是盗汗伴失眠者,桑叶配五味子煎服,也不失为止盗汗、助眠之佳品。冯松杰教授认为用桑叶止汗时,不论自汗盗汗,不管寒热虚实均可使用,且用量需大,至少30g,然对于结核病引起的汗证则禁用桑叶。
11.治不寐。胆为中正之官,附于肝,胆郁则化火,传病及肝,肝藏*,肝胆之火肆虐,*不能藏,则不寐病作,郁宜解,火宜泻,热宜清,清泻胆经火热,疏解少阳郁结,则肝宁*归。桑叶、丹皮系叶天士清解少阳的常用对药,桑叶、丹皮二药皆入肝经,味甘、苦,而性寒,能清肝热、泻肝火、平肝阳。叶天士明言:“桑丹泄少阳之郁”,邵新甫谓:“至胆经为枢机,逆则木火煽营,有桑叶、山栀、柏子、丹皮之清养”、“先生则另出心裁,以桑叶、丹皮、山栀、荷叶边轻清凉泄,使少阳郁遏之邪亦可倏然而解”“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华岫云言“则必加泄肝之品,用桑叶丹皮者。先生云,桑叶轻清,清泄少阳之气热,丹皮苦辛,清泄肝胆之血热”,桑叶、丹皮对药不仅有清解少阳之能,亦有清血热之功。《临证指南医案·不寐》吴案“少阳郁火,不寐”,以丹皮、桑叶、半夏、钩藤、茯苓、橘核组方。
图片来源:商国懋,王文颖.霜后桑叶入药好[J].首都食品与医药,,22(05):51.参考文献[1]商国懋,王文颖.霜后桑叶入药好[J].首都食品与医药,,22(05):51.[2]蒲昭和.桑叶:止“盗汗”良药[N].中国医药报,-04-10().[3]张欧,谭志平,李颜屏.中药桑叶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11(06):-.[4]白华.《神农本草经》桑叶考证[J].内蒙古中医药,,35(01):-.[5]孔雪,张莉,李永攀,李立华.桑叶炮制历史沿革及国医大师徐经世炒桑叶应用医案举隅[J/OL].中医药临床杂志,(10):-[-08-28].[6]吴振华,姚鹏宇,程广清.叶天士治疗不寐对药撷英[J].湖北中医杂志,,42(08):24-27.[7]杨映映,邸莎,李青伟,张海宇,赵林华,仝小林.桑叶的配伍经验及用量探究[J].世界中医药,,14(04):-.[8]蒋志达,冯松杰.冯松杰应用桑叶治疗汗证经验[J].河南中医,,33(2):-.[9]杨映映,邸莎,李青伟,张海宇,赵林华,仝小林.桑叶的配伍经验及用量探究[J].世界中医药,,14(04):-.图片来源:王德福整理丨蔓校对丨菟丝子专注于中西医文献及医案整理欢迎投稿、诚招广告◆版权声明◆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文字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权及使用不当情况,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协商授权事宜。转载请注明出处。蔓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