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童年收获最多的,就是不被打扰,亲自去感受。等到我也做了母亲之后,我常常能发现,眼耳口鼻这些五感都是辅助,孩子用心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教育往往就开始,在孩子的心里流动了。
我的女儿小名叫“想想”,因为她的性子像一只蜗牛,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慢,是个很爱思考,很专注的小姑娘。她经常在走路期间、吃饭期间,全然沉浸到某个物、某件事中无法自拔。每当这时,我就会停下来,和她一起静默下来。我深深地发现,她就像很多年前,那个在自然中自由探索的自己。
蕾切尔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如果信息是种子,日后可以成为知识与智慧,而感受就是沃土,种子必须在其中发芽生长,而童年就是准备土壤的阶段。”
我恬淡、美好的童年,直到现在仍然深深地滋养着我,那种慢慢等待冰雪消融、破土发芽的过程,那种无论生活在何处,都能拥有的丰盈内心,我正在慢慢传递给她。
四时有序,这也是为什么,冬天的西红柿没了味道,夏天的萝卜吃不出清甜的缘由。
很多看起来平常至极的一切,比如——
日间早起,
夜间早眠,
吃自己采植的时令蔬果,
依偎在安静的角落一起看书,
躺在枯叶铺的“床垫”上看云,
慢悠悠地翻找藏匿在石头下的虫,
在淅淅沥沥的下雨天出门散步,
在草虫唧唧的灯下玩手影戏,
……
每日都在我跟孩子的身上循环往复着,安徒生说孩子就是小不点,记不起自己最初是躺在哪朵花里,花儿发出怎样的香气,但是他们长大成人以后,身上却有某种品质,使他们说:“我最爱这朵花”。
比起早早让孩子识文断字,我更希望孩子开启五感,跃入森林湖海的野境,知晓二十四节气的时序,会为触摸到一朵花而悸动,会为天边的云霞而驻足。
比起让孩子活成自己的附丽,我更希望她能以生命为舟,有温度、有喜怒哀乐地活着,为“成为真实的自己”而活着。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在我和女儿各自的生命旅途中,这是我唯一想要与她共同拥有的。
我曾有过一段,被琐碎生活包围,艰难哺育孩子的阶段。所幸的是,从小接触自然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自救。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个从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正在慢慢让自己抽离,我深知自己的肩膀承担不起,和孩子两个生命的重量。
我更明白在我是母亲之前,首先得是我自己。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成为父母的续集,她是来体验、探索、感知,蹦蹦跳跳的成长和享受生命的。我们应该放下教育者、家长的身份,用尊重和欣赏孩子的眼光,向孩子学习。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其实,妈妈也是因为有了孩子之后,才成为了妈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与孩子“同龄”,我们在共同成长。
孩子是礼物,我们自己也是礼物,做妈妈,满分太难为自己,“60分”足矣。
浸泡在大自然的孩子,既拥有柔软的内心,又能获得坚硬的盔甲。正如毛姆所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自然中蕴含着多少奥秘,从种子到植株,从毛毛虫到蝴蝶,这是有关生命的自然探索;从虫鸟鸣啼,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这是细致的观察与类比。
……
自然一直在为我们,提供无穷的探索主题,它是一本“活教材”,是永远也读不完的生命之书。
自然教育,是我们送给孩子,也是送给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礼物。
-END-排版|湖乎乎,插画指导|绿色的熊,编辑|南村
图文|山里妈妈
编辑:一杰沈思敏
审核:一杰邹丽萍
早期教育
一杰家庭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